作为生态涵养区和首都重要地表饮用水源地,为履行好保护密云水库水源安全的“第一政治责任”。经市政府批准,2018年密云区成立了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致力探索解决密云水库水源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统筹协调机制缺失,权责不清,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库区周边农民生产、生活与保水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工作。
一、改革背景
密云区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区域面积2229.45平方公里,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区。全区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中部是碧波荡漾的密云水库,南部是冲积平原,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密云水库建成于1960年9月,最大库容量43.75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库,是首都的“生命之源”。2014年,南水进京,密云水库在北京市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面对新形势,对标新要求,在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正式组建之前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统筹协调机制不灵,二是“九龙治水”权责不清,三是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四是执法效率低。密云区委、区政府将保水,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总结近30年密云水库执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区、镇、村”三级保水机制,有效提升了全区保水护水能力。
2016年11月、2017年8月,蔡奇书记先后两次到密云水库视察,对密云水库保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碑为证(历史最高水位线),约定在北京城市总规期限内,努力让水库蓄水量早日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至此,密云水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中央编办三司亲赴密云,实地进行改革试点业务指导,市委编办也多次进行了调研座谈,确立了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涉水综合执法的总体改革思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特定区域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对提高执法效能、形成监管合力、解决多头执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组织架构,理顺管理体制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撤销密云水库保水协调委员会,成立密云区保水委员会,统筹全区的保水工作。区委书记任保水委员会主任,区长任副主任,区委、区政府相关副职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保水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保水委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
2.构建三级保水体系。区级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撤销密云区生态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密云区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为区政府直属正处级行政执法机构,负责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农业、环保、城管三个部门涉及密云水库的综合执法职责。镇级组建7个陆地执法分队和1个水上执法分队。7个陆地执法分队实行综合执法大队和属地镇政府双重领导、以综合执法大队为主的管理体制,负责本镇区域内水源管护和执法工作;村级组建50支保水中队,由村支部书记任队长,村主任任副队长,网格保水员负责管理和看护工作。实现一级保护区内43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责任管理全覆盖。
3.强化属地主体责任。明确各镇为水库管护主体。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由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内7个镇,负责综合管护本镇一级保护区,实现密云水库管护有机衔接、不留空白,一级保护区273平方公里空间管理实现全覆盖。水源保护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重心下移,以块为主”的形式,既保证了密云水库管护和执法的统一,又强化了镇政府主体责任,调动了各单位,特别是基层的工作积极性。
(二)改革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能
1.统一行政处罚权。这是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中央编办和市委编办、市水务局、市司法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6月市政府批复同意开展密云水库涉水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将密云区农业、环保、城管执法等部门,涉及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水源保护的131项行政处罚权,统一授权给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的执法权。其中,农业部门32项、环保部门43项、城管执法部门56项。
2.明晰执法边界。将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执法边界限定为: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一级保护区范围包括:密云水库环库公路以内(荞麦峪西侧至门口子村、城子以南至黄土洼以北、前保峪岭至老爷庙背水一侧划定的区域除外),以及环库公路以外的近水地带。具体涉及太师屯、高岭、不老屯、冯家峪、石城、溪翁庄、穆家峪等7个镇43个村。
三、工作成效
(一)水源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通过构建区、镇、村三级保水体系,理顺了密云水库,管、查、督的职责和分工,落实了不同主体的保水责任。执法主体下移、执法力量下沉,使专业执法力量和管护队伍有机衔接,做到涉水违法事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促进了执法与管护相统一,构建了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水源保护监督和处置新机制。
(二)综合执法效能显著提高
密云水库综合执法队伍的组建,打通了部门界限,改变了以往各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取得了“1+1>2”的综合效应。通过执法重心下移,有效解决了过去“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库区非法捕鱼得到有效治理,盗采盗运得到根治,牲畜放养行为根本杜绝。执法效率大幅提升。至2019年12月,综合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8万余人次,劝离垂钓、游泳、露营、游人5万余人次,制止放牧240余次,清理车辆1.5万余辆,罚没物品6500余件,立案900余起,罚款250余万元。让游客、群众深刻感受到了,执法力量在一线、执法力度在加大、执法区域无死角。其中,一起电鱼案件的2名涉案人员被密云法院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六个月,事情虽不大,但这是密云区综合执法的首例,也是北京市同类型案件的首例,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执法行动起到了“查处一起,震慑一片”的示范效应,有效打击了各类破坏水库周边环境、影响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营造了密云水库良好的水事秩序。
(三)库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通过实施退耕禁种、畜禽禁养、小流域治理等源头治理工程,使化肥、农药、污水、畜禽粪便等面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彻底消除了库中岛的生产经营对水质污染的隐患。目前,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不见了散、乱、污,实现了“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不见了牛、马、羊,得到了“绿草茵茵”;不见了裸露荒山,呈现出“碧波荡漾,天水一色”的美丽画面。截至2019年6月,密云水库水位149.15米,蓄水量26.005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3.58平方公里,这是自1999年6月以来密云水库的最高水位,时隔二十年,密云水库蓄水量再次达到2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