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里庄街道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例
海淀区委编办树立机构编制工作鲜明的基层导向,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综合化、扁平化为方向,以深化大部制改革为落脚点,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出台促进街镇职能融合、强化内部统筹、提升管理效能3个维度16项改革措施,并通过实地评估跟踪问效、分门别类政策指导、定期组织专题培训等,全方位立体推动各街镇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形成了以八里庄街道“一二三四”改革法为代表的生动实践。
制度先行,“一张蓝图”绘制到底。凡事预则立,八里庄街道坚持工作一盘棋思路,在区级改革措施基础上,结合地区基层治理特点,制定《八里庄街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综合化、扁平化管理工作措施(试行)》,对16项具体改革任务因地制宜分别细化明确,形成了接地气、可实操的“一揽子”举措,为八里庄街道做实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奠定重要基石。
抓住关键,“二类关系”调整到位。纲举则目张,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离不开管理机制的优化创新,八里庄街道围绕大部制设置,打破固有的科室等工作惯性,在领导班子层面,既强化其作为班子成员站在党工委、办事处高度谋划工作的要求,推行领导班子负责制;又赋予副处级领导兼任“六室”主任所需的对整个办公室人、财、事的统筹调度权,筑牢实干之风。在正科级领导干部层面,以责权一致为原则,明确“六室”副主任(正科级)、科长不同的工作分工,“六室”副主任负责本办公室跨领域工作的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科长负责具体业务领域内各项工作的组织推进,有效实现了“分工不分家”、“劲往一处使”。
激发活力,“三个可调”用足用好。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八里庄街道充分结合基层治理需要、人才梯队建设,用足用好区委编办赋予街镇的“三个可调”机构编制管理自主权。调整街道职责清单,把居民群众、地区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内化为街道各部门任务清单;优化各办公室编制分配,围绕重点工作有效盘活编制资源,推动实现街道编制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灵活调节科级领导职数,通过搭台子、扶梯子,激发广大干部队伍的工作热情和敢闯敢干的实干精神,营造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工作氛围。
建章立制,“四项措施”保驾护航。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机构设置思路的变化,推动了八里庄街道工作理念的更新。在领导班子建设上强化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会、街道主任办公会的议事决策权威和效力,凡“三重一大”事项必须集中讨论决定。在履职尽责上推行“清单化管理”,2023年初将街道各类各项工作统筹整合为8方面98项具体任务,逐项明确牵头领导、主责部门、责任人、配合部门/社区、完成时限,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在攻坚克难上采用“项目化推进”,对于接诉即办、拆违、老旧小区整治等涉及多部门的工作,推行班子成员负责制,增强部门协同意识,仅2023年拆除违建即超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整治面积超过31万平方米,接诉即办排名稳居全区前列。在逐级落实上狠抓“执行不走样”,每月召开一次六大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工作会,每个办公室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确保街道工作思路安排准确传达到每一名干部。
下一步,区委编办将继续加大海淀区街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经验的总结和推广,结合各街镇地区特点、发展难点和基层治理需要,分类进行工作指导,持续巩固深化街镇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将体制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